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逆光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题目,是摄影的基础课题,而大部份作者都有写过或提及过这种摄影方法和运用。我很喜欢用逆光拍摄,所以也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面光又叫做顺光,是旅游、风景、人像摄影时很受大家喜爱的一种光源,主要原因是因为它能照亮被摄体,使得被摄体与背景的天和环境曝光度一致而达到光比均衡的效果,因此在顺光下拍摄的照片很难会有阴影过暗或亮部过亮的问题 ,且能使得颜色看起来饱和。不过正面光的被摄体往往都因为正面向着太阳而开不到眼睛,被摄体在照片内表情不会太好。

  纯粹的正面光会使影像看起来缺乏立体感,有时候,我们还是喜欢稍微有点角度的光线,如侧光或逆光。侧光或逆光拍摄较能突显被摄体的立体感。不过因为光线照射角度关系,使得这两种光线在拍摄时会产生较大的反差,增加拍摄时的困难度,人像摄影时被摄体面上会出现阴影,我们通常使用闪光灯或反光板之类的东西对人像阴影部份稍作补光。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逆光人像拍摄 / Nikon D3x f/22 1/800s ISO100 @SB900 x3 @HighSpeedSync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正光人像拍摄 / Nikon D800 f/2.2 1/5000s ISO100

  
话说容易,如何处理逆光呢?
  其实运用逆光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是被摄体处于背光位置而拍摄时不理会背景光度而重点测光在被摄体上(大背光),这种表现方法除了较为自然而且有梦幻感觉,此时如果直接将镜头对准太阳拍摄,且尽可能的放大光圈,光圈越大,光线扩散的程度就越高,梦幻的感觉就更加强烈,而且会有美丽的光斑效果。这样拍摄时如果想背光位置阴影减轻,可以利用反光板来补光。不过大背光只会呈现一片死白的天空,丧失了背景的细节。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逆光合照 - 记得三年前带着闪灯班学生们到外景拍摄时见到背景有很美的黄昏光,大叫一声,大家一齐望过来,留住了快乐和感动的一刻

闪光灯补光的逆光处理方法

  什么是压光? 压光其实说穿了也不过就是补光罢了,只是在影像的表现上看来好像背景光被闪光灯的补光给压了过去,因此多数人称此为「压光」,其实压光也是跟补光的方法一样,只是补上去的闪光输出量比背景光量一样甚至更光。这种拍摄法在商业上较为多见,是种能表现时尚、细腻光影层次的拍摄方法。除了可以突出被摄体,还可以令背景细节 (如 天空的云层) 呈现 (是大背光拍摄丧失的背景的细节)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Nikon D800 f/14 1/250s ISO100

压光效果拍摄方法

  拍摄时必须先对背景天空测光,若天空背景的曝光量为f/11、1/200秒、ISO 100,测好背景天空后,接着将相机调成M模式,并将光圈、快门、ISO值设定为f/11、1/200秒、ISO 100。
  使用闪光灯同步快门1/250秒的快门时间,主要是因为相机和大多数引闪器只能支援1/250秒的闪灯同步(x-sync),只要相机快门速度超过1/250秒的上限,就无法与闪光同步,拍摄出来的影像无法完全接收到闪光灯的光线。不过有些高阶引闪器可支援高速同步,但虽然没了快门速度限制闪光灯同步的问题,但随着快门速度越高,闪光灯的GN值也会越弱。虽然快门跟闪光灯的最高同步速度是1/250秒,但因为不是所有相机和引闪器+闪光灯都能以最高同步速度运作(通常是引闪器的质素有关),所以安全起见通常都以1/200秒或1/160秒为安全线。
  当光圈、快门、ISO值都设定后就使用闪光灯对人像补光,使人像的曝光能增加至与背景天空的曝光量相同。而白平衡就调至"Sun Light" (太阳)。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当天拍摄我有一位很贵的"灯童"。

  以上的方法如果闪光灯的输出率加光一级,而背景光量度就用光圈减少一级( f/16) 以致背景变暗(也是暗一级),就会出现闪光灯比背景光的补光情况,就是所谓的"压光"了。
  这样的压光是用细光圈 (f/16),景深相对较深,被摄体和背景一样清晰,如果想要浅景深效果(前清后朦),就须要用到大一点的光圈 (如f/2.8)。当用到大光圈高快门的时候闪光灯就须要超越1/250秒的闪灯同步,当超越1/250秒的闪灯同步后就叫 高速闪灯同步 High Speed Sync (HSS) 了。
  运用高速闪灯同步时连接相机和闪光灯的媒介是有要求的,普通数百港元的引闪器只能给我们1/250秒以下的快门同步速度,我们可以选择进阶的引闪器,或我最喜欢又最平宜的引闪线,引闪线能够支援TTL和高速闪灯同步,非常方便和准确,价钱又合理,它的唯一缺点就是只可以用一支灯,如果用多支闪灯就只好选用进阶的引闪器了。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Nikon D4 f/2.8 1/8000s ISO100 @HighSpeedSync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逆光和压光摄影技巧和运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