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红季节:拍枫叶技巧总整理
11月来临了,在这个秋冬交替的季节里,大家最期待的应该「追枫之旅」,期待与满山 红枫 相遇,此时您是否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等着追枫去了呢?那趁着在枫叶还没红黄相映满山谷以前,让我们先来好好温习一些枫叶的拍摄技巧吧!
秋天的山野林间开始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大地盛装,山上的秋风总是帮天空抹上清澈的湛蓝,偶尔飘来几朵白云捎来风的消息。每年的11月中到12月是满山红叶的时节。令人陶醉的满山红枫,将是摄影人追寻的美景,山野间将开始换上秋装,布满大地的黄绿开始添加红橘,而追着这缤纷秋景的摄影人要把美景凝结在瞬间,永驻在大家的记忆里。希望这几篇介绍的秋枫红叶摄影小技法,可以让对摄影爱好的朋友们有帮助。
拍枫技巧1:光线的运用,灵活运用逆光和透射光
对喜爱摄影的我们来说,光线是上帝赐给我们雕刻刀。透过光的辅助,可以增加枫叶的立体感,突显现场独特的氛围。尤其枫叶这个摄影题材,在于表现色彩鲜明的效果、光线的运用与捕捉,影响着最后的画面呈现,也关联表现出摄影者的性格。因此,光线的运用是影响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仔细观察光线在枫叶间所产生的微妙变化,即使在同一个地点,随着时间而逐渐的改变光线角度,可以让红枫落叶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层次、甚至是立体感。当光线照射的角度逐步改变,枫叶开始出现不同的表情变化。特别是在顺光、斜射光和逆光的差异,能够使枫叶的饱和度,有着强烈的变化,甚至运用光与影的重叠,创造独一无二的影像。
加上偏光镜,画面更加分,画面更加分
拍摄枫叶时,适时的加上偏光镜加以运用,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偏光镜能有效抑制叶子表面的反光,还原叶子原先的色彩,减少叶面的反光,使得叶面的纹理更显清楚。尤其是在雨天、顺光和侧光时效果明显,而在逆光的情况下,偏光镜存在的效果,无法在叶片上表现出来,但是这个时候,适度旋转偏光镜,就可以增加蓝天的效果。
不能改变光的方向,那就移动你的脚步吧!
在逆光和透射光的条件下,叶子透过光的照射或投射,可以看见叶子被打亮而变得立体,逆光下叶子与叶脉更为清晰可见,这也是光线穿过叶子的透射光效果,比顺光时候看到的反射光效果更透澈、更鲜艳。而且顺光时阴影部位都有极大的反差,亮暗部差异过大时,常会超过曝光的容许范围;顺光时看起来很平凡的红枫,当我们改变角度,把光线变成逆光或是透射光时,适度的角度可以看到有透明感而且鲜艳分明的红叶。
多云天气更适合拍枫红
晴天有利于获得反差大的作品,但是这时候叶子的影调比较硬。经过雨水淋过的枫叶会适度获得滋润,可以展现枫叶柔美的一面。如果想表现枫叶那透光的唯柔,那么多云的天气可能更适合。基本上只要熟悉与运用光线的掌控,不同的天气总会有不同「枫」情。谁都无法掌握变动的天气,但是你对环境的感受,与当下判断,这些都会反映在你拍出的作品上,所以,事前功课做足后,利用当时的环境特点,好好的享受一定有所收获。
拍枫技巧2:背景的搭配,增添照片的故事性
红枫固然是枫叶摄影中的主角,但是构图时若失去画面安排、背景的选择,与前后景搭配,从观景窗探出的只眼睛,只为追寻艳丽的红枫,那拍回来的照片也仅是一堆艳红,且孤单的枫叶。即使是拍摄枫叶特写,背景的因素也不容小觑,以下就以拍摄枫叶时,应注意的背景选择和与画面的安排作解说啰。
首先背景的选择应该以突出枫叶为主,衬托枫叶为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观察所在的环境,巧妙安排红叶的入镜位置,或在枫叶所处的环境找寻适当光影与构图。如此,不但有利于衬托枫叶与当下的拍摄背景,更能借此表现枫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按照类似的方式,来安排枫叶,再利用背景的色彩和明暗、或是光圈虚化,也可以创作出戏剧性的枫叶作品。
使用增减曝光补偿,或是包围曝光
好的枫叶构图,除了根据选定的背景,以及画面中的关联性做安排之外,适当增减曝光值是非常重要的。注意背景亮度、主体枫叶光线角度,与亮度差异,于其中适当的增减曝光补偿,而增减补偿的量。取决于红叶与背景的明暗对比,和画面的比例分配,如果宽容度里无法达到你想要的画面的曝光值,那使用较大幅度的包围曝光或是使用黑卡控制曝光,也是获得成功作品的有效方法。
在上文中,与大家介绍了光线的运用与颜色的搭配,以及镜头焦段的差异。下面则是以摄影器材为切入角度,并以传统与数位的差异,来分析拍摄枫叶时所需注意的重点,除此之外,笔者也特别加强测光与曝光的使用重点,请跟着笔者继续看下去,就知道该如何善用你手上的器材拍摄枫叶了。
传统与数位器材的注意事项
虽然数位相机非常方便,能在拍摄后进行调整,但正因如此,也养成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对于曝光控制显得比较随意。但是事实上,不管数位,还是底片,只有获得正确曝光的影像,在后期进行处理(后制时)才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如果拍摄当下的曝光控制过于草率,尤其是严重曝光过度的作品,易丧失该有的色阶与细节,不管后制技巧如何出色,也很难补救。最后,这些过曝照片顶多转为单色作为处理,再艳丽的红枫也失去了特色。相对的,欠曝(过暗)的作品一样丧失暗部细节。
该如何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拍摄前事先开启相机的「高光优先」以及「过曝警告」,拍摄完立即放大检视,并由直方图来察觉画面的亮暗情形,而非仅由LCD简单看看照片是否过暗/亮等问题。为了让照片完整曝光,适时使用渐层镜,或是黑卡控制画面曝光也是必要的。
▲如果相机未开启高光警告,照片拍完LCD上检视会如上图。如果开启高光警告与暗部警告,检视照片时请参考此连结内的示范照片。将会显示过曝与欠曝的范围。
RGB 色阶直方图 曝光度(亮度)直方图
▲ 当直方图呈现如上图左右两侧均有突然高起的峰值,就代表照片如图一,会有高光溢出与按不出现全黑无细节的部份。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底片相机时,底片的调性是影响画面色彩的关键,除了颜色外,不同底片的对比反差也有差异。事前可先做足功课,根据不同品牌型号的特性,选择适合、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底片,也是此趟拍摄红枫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比如说,有些品牌的底片容易突显红色调性,而有些容易捕捉鲜明绿色,事前对底片有彻底的了解,在创作当下的色彩掌握也比较能得心应手。而数位相机拍摄的RAW档,透过软体执行图像处理,可以很方便地按照属性与创作在电脑里进行调整,修改白平衡可以改变影像调性、色阶和色彩饱和度的调整,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作品。RAW档的调控是数位摄影创作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了解影像特性,而后面对RAW档影像的处理,就像选择底片后如何拍摄与冲洗一样重要。
测光系统并非万灵丹
拍摄枫叶的时候,如果曝光过度,会出现饱和度降低、枫叶本身阶调层次欠缺。在一般顺光或侧光情况下,并不需要特别的曝光补偿,只需要专注于画面的构图,是否有达到脑中欲呈现的意境,以及景深控制与画面颜色搭配即可。但是逆光的时候,因为动态范围过大,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暗部与亮部进行必要的曝光补偿。
有一点请朋友们特别注意,如果您是从红叶的树干,由下往上仰拍枫叶,大部分相机的权衡测光都以画面中间作为加权,画面中心部位的亮度,直接影响测光进而影响曝光,需要特别注意。建议可以改用手动曝光模式,先决定光圈后,测得主体枫叶的曝光值,而不依靠相机的自动模式。如此一来还可以在构图时做些调整,不受相机的误判影响曝光值。
APS-C vs 全片幅,景深效果大不同
使用广角镜拍摄带有枫叶的远景时,一般需要缩小光圈来换取较大的景深,但是切记光圈收缩得过小时,伴随而来的是绕射现象,进而降低画质。由于APS-C相机的CMOS尺寸较小,这也使得APS-C的景深比35mm全幅大;因此,如果您是使用APS-C片幅的相机与APS-C镜头,其景深大约会比35mm全幅相机大一格。举例来说:如果Canon 7D+10-22mm的10mm,在光圈缩到F16时的景深,大约就是Canon EOS 5D2+16-35mm的16mm时约F22的景深。
换句话来说,APS-C片幅的相机,较容易拍摄泛焦的照片,而全幅景深相对较浅。因此,必须注意景深控制。(可以利用相机的景深预览按钮,事先检视再行拍摄。请注意一点:观景窗在快门尚未按下,或是未按下景深预览按钮时,都是用最大光圈来让你检视构图。)换言之,如果使用长焦段镜头拍摄主体,清楚前后景虚焦时,使用相同一颗镜头在全幅相机较容易创作出浅景深的照片。如果APS-C片幅的相机想要拍出立体感的景深照片,建议使用景深较小的长焦镜头,或是微距镜头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对于镜头焦段差异不了解,下面有几个相机官网的小教学游戏,让你体验一下各焦段的视觉效果的不同。
广角拍泛焦,中长焦段拍景深
镜头的差异也会影响景深差异,小于24mm的镜头焦段属于广角镜,如果想要拍出超焦距的泛焦风景照片建议使用广角镜。想拍特写或是散景优美的照片,请改用50mm以上的中长焦段镜头。或许读者会问:「我的镜头只有一颗24-70mm或是17-70mm,那70mm算是中焦段吗?」变焦镜的基础原理,是使用该镜头的广角端,并利用镜头里浮动镜片来进行放大影像改变焦段。若是24-70mm或是17-70mm的70mm,「zoom in – zoom out」可以改变构图但是无法改变景深,但是笔者提供您一个不用花钱的方法来拍出浅景深照片,就是移动你的脚步,使镜头接近被摄物体,焦点物体的物距、相机的像距及背景比例,产生了差异就可以拍出有景深感觉的照片。
▲广角优于写景
▲长焦利于特写
上完课后,咱们上山拍枫去
秋天的山野林间开始披上了五彩斑斓的大地盛装,山上的秋风总是帮天空抹上清澈的湛蓝,偶尔飘来几朵白云捎来风的消息。每年的11月中到12月是满山红叶的时节。令人陶醉的满山红枫,将是摄影人追寻的美景,山野间将开始换上秋装,布满大地的黄绿开始添加红橘,而追着这缤纷秋景的摄影人要把美景凝结在瞬间,永驻在大家的记忆里。希望这篇介绍的秋枫红叶摄影小技法,可以让对摄影爱好的朋友们有帮助。最后祝大家有个愉快的秋日赏枫之旅!
青年时代玩过攝影丶現己进入老年人队伍丶又撿回青年时代的爱好!这教材真好丶很难找到.谢谢老师.编攝!